新闻
德国SESKION PSI5模拟盒:汽车电子测试的核心工具
在汽车电子系统日益复杂的今天,传感器通信协议的高精度测试与仿真成为保障车辆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德国SESKION公司开发的PSI5模拟盒系列产品,以其多协议支持、高兼容性与灵活的硬件配置,成为汽车电子开发领域的关键工具,覆盖了从单传感器调试到完整硬件在环(HiL)测试的全流程需求
一、德国SESKION PSI5模拟盒技术型号:模块化设计满足多场景需求
PSI5模拟盒并非单一产品,而是一个包含硬件接口盒、软件套件及扩展模块的完整生态系统:
l 核心硬件型号
l PSI5-Simulyzer USB Box (1.1001):单通道基础型号,支持PSI5协议的分析与传感器模拟,配备DLL动态链接库。
l SQUIB-Box (5.1001):专用于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测试,可模拟8个开关和20个SQUIB点火等级,记录点火时序的电压与电流。
l Simulyzer RT:支持多传感器接口的机架式设备,适用于大型HiL测试系统。
l 扩展模块与配件
l 通信扩展:可选CAN接口(1.2001)、第二PSI5通道(1.2002)。
l 电源适配:12V抗波动电源(1.2003)、11V输出模块(1.2004)。
l 软件授权:LabVIEW库(9.0011)、EMC信号监控工具(1.3003)、传感器编程控制台(1.3004)
表:PSI5模拟盒核心型号功能对比
型号 | 主要功能 | 适用场景 | 关键扩展选项 |
1.1001 | PSI5协议分析+传感器模拟 | 单传感器调试 | CAN接口、第二通道 |
5.1001 | 安全气囊点火时序记录 | 安全气囊ECU测试 | 多SQUIB电平模拟 |
Simulyzer RT | 多接口同步处理 | 整车级HiL仿真 | 机架集成扩展槽 |
二、德国SESKION PSI5模拟盒产品特点:精准与灵活的技术突破
l 多协议兼容性
除核心的PSI5协议(125/189kbit/s可调波特率)外,还支持DSI3、SENT、SPI等汽车传感器主流协议,适配不同电子控制单元(ECU)的通信需求。
l 高精度数据捕获与分析
l 以3MS/s高速率记录电压与电流信号,通过CSV或TDMS(NI格式)导出数据。
l 软件内置可视化分析工具,支持实时信号跟踪(Trace)、波形图(Graphic)及故障码诊断,显著提升调试效率。
l 灵活的硬件在环(HiL)支持
l 通过API-ANSI-C、LabVIEW库或Windows GUI实现多设备同步控制,可协调多达6个PSI5盒与SPI模拟器协同工作。
l 支持传感器模式动态切换(Real/Simulated),模拟碰撞信号、加速度曲线等关键参数。
l 跨平台与强适应性
l 兼容Windows 7/10(需.NET Framework 2.0)及Linux系统(无GUI的API模式)。
l 提供光纤适配器(optoPSI5),确保电磁兼容性(EMC)测试中信号抗干扰能力
三、德国SESKION PSI5模拟盒:汽车电子测试的核心工具--行业应用:从安全气囊到自动驾驶验证
l 安全气囊控制系统测试
在气囊ECU的HiL测试中,PSI5模拟盒连接内部加速度传感器(SPI协议)与外部压力传感器(PSI5协议),同步生成碰撞数据流;同时通过SQUIB盒记录点火时间与功率,验证气囊触发算法的可靠性。此类测试对功能安全等级要求极高,直接关乎乘员生命安全。
l 车辆动力学控制仿真
用于ESP(电子稳定程序)、转向控制等系统:
l 模拟轮速、转向角、加速度等传感器信号;
l 通过CANoe Option Scope解析PSI5物理波形,配合CAPL脚本修改协议参数;
l 实现车身稳定性算法的闭环验证。
l 自动驾驶传感器标定与故障注入
l 连续性监测:长期记录传感器数据流,识别信号漂移或通信错误。
l 故障模拟:注入CRC校验错误、电压波动等异常,测试ECU的容错机制。
l 支持PSI5一致性测试,符合行业协会定义的传感器-ECU通信规范
四、德国SESKION PSI5模拟盒:汽车电子测试的核心工具--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汽车电子架构向域集中式演进,PSI5模拟盒的多总线融合能力(如PSI5+以太网)将成为关键。Seskion通过Simulyzer RT机架系统已实现初步整合,未来或进一步深化AI驱动的自动化测试场景生成,覆盖从传统安全气囊到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全栈验证需求。
德国SESKION PSI5模拟盒:汽车电子测试的核心工具
“PSI5 Simulyzer的本质,是让不可见的传感器对话变为可测量、可干预的工程语言。”
通过将硬件接口盒的精准性与软件分析的智能化结合,SESKION PSI5模拟盒已成为贯穿汽车电子开发V流程的核心工具链——从单个传感器标定到整车级HiL测试台,推动着汽车安全与智能化技术的可靠落地
推荐阅读RECOMMENDED